張家港市的前身,是1962年由常熟、江陰部分邊遠公社組建而成的沙洲縣。底子薄、經濟基礎弱,一度被稱為“蘇南的蘇北”,(1)又被稱為“蘇南邊角料”。然而當今日之張家港,連年雄踞全國百強縣市三強、全國文明城市,所有的“外號”都成了一種拼搏奮斗精神的注腳。這精神,就叫“張家港精神”。蘇州之所以能成為今日之蘇州,創造2.4萬億GDP的“最強地級市”,離不開廣大干部群眾以身示范、敢闖敢試、你追我趕的奮斗歷程,更離不開在奮斗實踐中形成的精神力量,其中最杰出、最珍貴的精神遺產——張家港精神、昆山之路、園區經驗,被譽為“三大法寶”,(2)它們相互激蕩、相得益彰,無疑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具“蘇州符號”的實踐典范。站在改革開放45周年的今天,重溫那個火紅年代,我們不能不深深為之震撼。新的起點,新的征程,兩個百億級項目的連續落地,多個世界500強企業的持續加碼,“張家港制造”全球******集裝箱船、全球******規模極地天然氣液化工廠項目超級模塊先后出海遠航,張家港正以“堪比”高鐵的發展速度奮力前行。